纪念杨绛先生日志

时间:2020-08-30 18:43:31 日志 我要投稿

纪念杨绛先生日志精选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纪念杨绛先生的日志,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纪念杨绛先生日志精选

  平淡的力量

  也许,一个年逾百岁老人的去世,谈不上悲伤。所以,当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通过快如闪电的网络传递到我的眼晴时,我并没有像这些年如汪国真、史铁生、陈忠实等我喜欢的作家去世时的难过。我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几年前数以百万计的网友通过网络为先生百岁寿诞祝福时,我就知道,这一天不会太远。

  是的,先生的离去,我不悲伤。但我知道,先生此去,这个世界便少了一种力量,一种叫做“平淡”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春风化雨,这种力量是润物无声,这种力量能于无声处闻惊雷,也能在不经意里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力量可以如水一般随形就物,也能如空气似的无孔不入。这种力量可以穿透人的心灵,让我们在许多暗夜检讨自己的浮躁。这种力量也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参照物,让我们常常在被物欲蒙蔽双眼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先生以历经三朝之躯,105岁生命长度,还有数百万字的等身之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淡然之心,可折万物。先生的生命、经历、人格、作品等,都像一股股从泉眼里无声冒出的涓涓水流,那么平静,那么自然而然,却在岁月的静水轻流里万涓归流,不知不觉便漫盈了无数人们的心间。

  人活百岁需要机缘和运气,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生命极限。如果说一百岁是上苍对先生的苦难人生、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的肯定,那么后来再多出来的五年,我想,一定是老天对她超然世外生活态度的奖励。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先生百岁之际对生命的感悟。我是定达不到先生生命高度的,因为我无法做到与世无争的脾性,所以也便无法理解一个百岁老人那份灵动而平静的心境。先生闲适淡然的处世态度并不是上了岁月后才有的,在她的《我的丈夫钱钟书》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在我住院期间,钟书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后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当初读这一段时,是对钱先生那份当了父亲之后还如此孩子气的忍俊不禁,再后来读时,觉得一个坐月子的女人,居然还能如此对待一个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还四处闯祸的男人,于是便出奇的佩服先生那种与生俱来骨子里的高雅了。一句带着微笑与温度的“不要紧”,就是这个世间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却做不到的答案。所以,当钱钟书以一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来炫耀自已的幸福时,其实已将这种淡看世事的生活态度向世界作了推广。我想,“伉俪”一词,一定就是为钱杨两位先生量身打造的。

  很多高寿老人,其实早已失去了思维能力,成了一具刻写生命年轮的躯壳。但先生在93岁出版散文随笔集《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还整理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如若没有一颗敏感而超越生死的淡泊之心,料难做到。1997年,先生唯一的女儿阿瑗去世,1998年岁未,先生的丈夫钱钟书又因病去世,她说“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媒体说我内心沉稳和强大,其实,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每见此文,泪水总会潸然而下。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伟大,莫过于遇到困阻时还能给予他人继续前行的力量。抛却先生学者、作家身份,一个年近九旬且有着细腻情感和敏锐思维能力的老人,接连失去“一生最好的作品”女儿和相依相扶六十三年的丈夫,内心遭受的重击可想而知。但先生知道她还有责任,那就是她要把他们之间的爱以文字形式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于是,在她93岁高龄出版讲述一家三口温情往事的《我们仨》一书时,这个世界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一直认为,是杨绛成就了钱钟书。如果不是杨绛,就一定没有经典名著《围城》,钱钟书这个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男人,也一定会被生计困缚成一个普通的学者!传说里所谓的“女神”,大抵便是先生这样的人罢。

  “懂”是爱情最好的诠释,“淡”是生命最好的注解。这两点,先生都做到了。生命既然已经圆满,便无遗憾可言,而我们,都是旁观者。只是,这个世间,从此再无先生可称。而先生所代表的一种平淡的力量,在这个欲望滋意的时代,也成为了最后的绝唱。

  先生,一路走好!

  延伸阅读:

  杨绛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1] 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

  2016年5月25日,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杨绛的人物评价: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搜狐网)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评)

  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卢翎评)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评)

【纪念杨绛先生日志精选】相关文章:

杨绛先生的翻译技巧08-15

杨绛女士语录08-25

杨绛经典语句11-11

《杨绛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01-24

《杨绛传》读后感范文1000字03-26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00字(精选15篇)11-26

杨绛的故事:且以优雅过一生09-10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17篇)11-26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11篇)11-26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16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