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帮扶民情日记组工干部

时间:2021-03-30 19:22:53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下基层帮扶民情日记(组工干部)

  民情日记:走进果农的桔园

下基层帮扶民情日记(组工干部)

  下午,顶着烈日炎炎,我和办公室2位同事一道走进市郊乡杉山岭村,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活动。

  市郊乡杉山岭村位于市郊西北面,这里的农民以种植林木为主,即将动工107国道绕城线从村中穿过。

  一路车子颠簸,车外的温度有35度,我们虽个个汗流浃背,却充满期待、兴致勃勃;窗外绿树葱葱,满目苍翠欲滴,走出了机关 “空调温室”,呼吸到乡间新鲜空气,让人心神气爽。

  车子走了半个多小时,在半山坡上,我们找到了结对帮扶对象王建生的桔园。王建生,60岁,一头白发,慈眉目善,透着朴实农民的憨厚。听了我们的来意后,王建生高兴地拿出自种的西瓜切给我们吃,边给边说:“都是自家种的,吃吧。组织部干部上门来帮扶我,真是太高兴了!”

  聊天中,我们了解到果园占地18亩,主要以种冰糖橙为主,共有500多兜柑桔树,年收成2万多斤8000多元,刚够保本维持家用。桔园由王建生一人独自打理,已有10多年光景。

  王建生面对10多年精心耕耘的桔园,急切地说现在最缺的是农业技术指导,自己对种柑桔树仅凭有限的经验,难以做大规模。为解决桔园大旱时期灌溉问题,还想修一个长9米、高2米的蓄水池,希望我们给予资金及技术帮扶。我和王建生互换了手机号码,答应他尽快与区农业局、水利局的技术骨干联系,争取一个星期后,到桔园来开展技术指导。

  临走时,王建生硬生生的塞给我们每人一个香瓜,满眼期待挥手送出了很远。看着这个干劲实足,靠自己勤劳双手维持家用的老人,我心里很敬佩,也很多感慨。“组工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活动,让我们走出机关、走进群众,了解更多的民情民意,为百姓排忧解难。虽然我们的帮扶力量也许有些微薄,但却是对基层百姓特别是需要帮助群众最大的抚慰。我自己也来自农村,对农民有种特殊的感情,我觉得我们的农民兄弟从来都不缺勤劳节俭,他们最缺的是技术上的帮扶、政策上的帮扶。结对帮扶不仅要扶贫还要扶志,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农村经济将会大有改观。

  但愿这样的活动持之以恒,变成一种常态,真正带着感情为百姓办一些实事、紧事、难事。

  民情日记:走进乡村

  初夏五月,大雨初晴。5月23日,省红十字红干部王军、刘雪峰到徽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村蹲点工作。按照计划,此行我们将分别在城关镇石佛村和永宁镇泰佰村开展工作,城关镇石佛村是我们工作的第一站。

  呼吸着乡间新鲜的空气,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尽管来之前已经与第一批蹲点的同志进行过交流,并对将要开展的工作做了详细的沟通衔接,对第一批蹲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但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感觉和体会还是和那些数字所反映的情况不一样。

  几天来,通过田间地头干农活、农户家中再走访、与干部村民拉家常,才真切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一是对开展双联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了。王三运书记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讲到:“让广大机关干部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人民群众在了解政策、提升技能中开阔眼界、脱贫致富,让干部和群众在结对帮扶、解决问题中密切关系、双向受益”,通过几天的蹲点,我们感觉到“双联”行动确实能够起到“双向受益”的作用。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我们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基层工作不同于机关工作,农村生活有别于城市生活,两种不同环境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相互融合,两种不同层次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相互碰撞,或许能产生巨大的火花,推动双联工作收到实效。二是对开展双联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清晰了。之前,我们以为“双联”工作主要是给联系村、联系户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深入到农村,我们才体会到; “火炬可以接力,传给下一代,火炬的火苗是永恒的,而蜡烛烧完就完了,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东西”。我们应当给予联系村和联系户的,是火炬而不是蜡烛,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不仅仅是物质的简单输送。我们走访了解到,石佛全村338户,1247人,其中回族99户,3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3。村民们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观念急需转变。三是对“双联”目标实现的信心更加坚定了。石佛村距离徽县县城5公里,辖区内有私营机砖厂3家,艺术围栏厂1家,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业,兼营养殖、运输和劳务输出。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其中有5个位于316国道沿线,交通便利,雨水充沛,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在走访中,村民普遍反映现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好。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农民自身造血功能,发挥石佛村自然环境、物产特色、地理位置、城乡互补等优势,开拓思路,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尝试引进和建立工业园区,带动旅游、餐饮、服务等行业在石佛村落户,引导村民培养科学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有位哲人说过:“有些人只看见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且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则常常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对于村子的长远发展,首先要想到,才可能实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的石佛村,为什么就不能成为“华西村”、“长江村”呢!

  民情日记:走进金凤村

  自市委、市政府号召“万名干部下基层”、“联村联户一对一帮扶”活动以来,这是我第二次前往我定点的帮扶点——涟源市白马乡金凤村开展帮扶慰问活动。

  第一次到金凤村的时候,我感受最深的,是现在的老百姓对共产党怀着深厚的感情。在一次座谈会上,村党支部书记黄焕泽,一个患有脚疾、行走不便的中年人,用他淳朴的乡音向我们讲述了他在党的关怀下,如何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村支书的历程,动情之处,多次流下了眼泪。支书的眼泪,让我对在金凤村的帮扶工作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但也更加有了信心。

  有一个对党怀着感恩之情、想干事的村支书,我想帮扶工作应当会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