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民情日记

时间:2022-12-03 19:25:53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城管民情日记集锦

  第1则:润物细无声

城管民情日记集锦

  4月11日,阳光明媚。不知何故?也许就是缘份。上班的时候,我突然想起要了解一下帮扶对子徐伟的近况,当我情不自禁的掏出手机拔通徐伟姑父的电话时,得知徐伟昨晚睡觉时不慎从床上摔了下来,到医院照片无大碍就去上学了。当时, 我心里就“咯瞪”了一下,有一种莫名的心痛,想看望徐伟的想法更为迫切,于是叫上司机,来到了零陵七中—徐伟就读的学校。当我见到徐伟安然无恙时,心里宽松了许多。中午邀他一起吃饭,闲谈中,当得知他两天才能吃上一次晕菜时,我恨不得将饭桌上所有的鸡肉都舀到他的饭碗里。临别时,我给了他200元零用钱,并嘱咐他:“一定要加强营养,别亏待了自己, 眼下,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想吃什么就给我打电话,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我和我家属已经商量好了,只要你肯读,我就一定送你到大学毕业。”

  和煦的春风撩起了我衣裳,我的思绪又仿佛回到了徐伟的家中。徐伟是个苦命的孩子,七岁时父亲患病离他而去,母亲改嫁,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家中房子也快要倒了,现借住在邻居家中,想起他的家境,真叫人揪心啊!

  第2则:爱洒乡村学子

  4月11日,星期三。今天是我承诺给帮扶对象罗媛媛--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寄钱的日子,可我上午有个会议,看来只有请别人帮我汇款了。事情还要回到10天前,当我来到帮扶结对对子--零陵区梳子铺乡俄公坝村罗媛媛家里时,其母蒋文玉抽泣着对我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我自己都不想活了。女儿很懂事,生活费每天只花几块钱,听说我出了车祸,她说要辍学回来照顾我。她父亲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讯,我也因交通事故无法从事正常劳动,她的弟弟才十一、二岁,因受到他父亲离家出走的影响至今辍学在家”。“让孩子安心读书,家里的困难有我们呢”。我安慰她说。 蒋文玉此刻停了停,说:“家里出了这么多事,我自己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光女儿的学费每年就要7000多元,就怕耽误了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想起当年的求学的情景的确不容易!能吃饱饭是我当时最大的幸福,有一件新衣服是我当时最大的奢望,有五块钱的零花钱是我当时最大的荣光,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了我,一路走来,求学路上最难忘。我当即与结对的另外两名同志商量:“罗媛媛还有两年半的大学生涯,我每月出200元,何惠家里条件好一点,你也每月出200元,黄志勇你每月出100元行了。你们有什么困难没有?”“没有!”他们的表态坚定了我的决心,一诺三年呀!当即我就要来了电话并拨通了罗媛媛的手机,告诉她:“安心学习,从今天起,我和另外一个叔叔还有一个阿姨每月负责你500元的生活费,你要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有机会我们再来看望你,你也要抽空回来看看你年迈的奶奶和你可敬可爱的母亲,你弟弟辍学的问题,我们立即想办法让他回到学校,你放心学习好了!”“你们一来,我心里踏实多了,我的媛媛真是遇到贵人了”罗媛媛的母亲感慨地说。

  第3则:赏“龙家大院”

  “南有新田”,新田有“龙家大院”。

  一次偶然的机会,很幸运走进了这家古院落。这里的古民居依山傍水而建,“外有层峦叠嶂之奇,内有平正宽坦之地”,“村连幽径拖青黛,门瞰群山拥翠微”。置身其中,青山绿水,心旷神怡,感怀历史,感受龙家大院的文明和永州的文化。

  源远流长的历史

  龙家大院,位于湖南省新田县头镇黑咀岭村,距离县城14公里,因全村皆为龙姓,故称为龙家大院。地因人而闻名,人因功而流芳。该院的由来,源于东汉建武年间零陵郡太守龙伯高。伯高公在郡四年,广施仁政,法德兼治,勤政为公,“甚有治效”。逝后修祠凭吊。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兵荒马乱,其公墓守墓人后裔从零陵司马塘迁于此地,至今约900多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1840-1850年),先祖龙云沧以两亩薄田起家,不断扩建。到了清代,由龙氏后裔龙吟(又名龙启葆)继续扩建,基本建成龙家大院现在的规模。龙氏家族历来都非常重视培养后代读书写字。民国时期新田县培养了第一个北大学生,就是龙氏后裔----龙岳,他曾与李大钊一同参加过“五四”运动。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团长王震、政委萧克率部队经过他家时,还给他们留下了德国不莱梅公司出产的美最时牌马灯——国家的三级珍贵文物。这历史的记忆和革命的足迹透射出永州的红色文化。

  风格独特的建筑

  这个民宅座落在大观岭中段半山腰,布局基本上呈扇形排列在一个约三亩的月塘周围,整个座向坤方艮向即坐东南朝西北,左拥龙山,右抱和岭。特殊的坐向和地理位置,使龙家大院冬暖夏凉,是一个避署的胜地。“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房舍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屋与屋相连,路与路相通,“晴不曝日,雨不湿鞋”。整个屋舍一律的青砖黛瓦,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古朴典雅,让来宾呼吸着胡同文化的气息感受明清时建筑设计师的博学多才。而异彩纷呈的墙头彩绘更让人沉醉。日神、月神、还有御书、福字、兵书宝剑等等,微妙微肖,一如走进了艺术圣殿的敦煌看灿烂文明的壁画。以徽雕工艺透雕的花鸟果蔬、虫鱼瑞兽,栩栩如生。木雕的窗棂窗花透析着龙氏的灵气和心智,被誉为木雕的极品。龙凤呈祥、龙鱼同游等石雕折射出他们生活的安定与祥和,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透过风格迥异的游廊、绣楼、石墩,感受宅民生活的悠然自得。更有民风沛然的路灯窗,每到晚上放上一盏油灯,既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路人。

  龙家大院古建筑群,历经时光,越老越光芒;历经岁月,越久越魅力。远望,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或浓或淡或沧桑或单调;走近,有如踩着古老的石板路,邂逅了久违的南方老朋友。

  厚重而恬淡的文化

  龙家大院不仅以风格迥异的建筑特色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赢得“中国最美的古乡村”的赞誉,同时整个大院里完好保存着书体多样的128幅明清时的对联,有着“对联之村”、“书法之村”的雅称,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访古探幽。

  品读这些对联,有如读永州的一本书。“烟火数家桑麻共话;云霞三径松竹长存”,“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相对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几幅对联写的是龙氏家族以农业生产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忙碌和喜悦,让游人一同置身诗礼传家,怡然自乐,归隐般的田园生活。“数椽安隙地;三雅待良朋”,“酒熟喜逢客到;茶多能使诗清”,让你看到朋友来了,在他们这院子里,有好茶好酒招待,有奇石可赏,有兰香可闻,既雅致又客气。“虚心几圣域;继志学文渊”,“耕留龙子地;课读马援书”,“虚几久已推文挚;爱重休教让伏波”,讲的是当年东汉时的伏波将军马援,字文渊,推荐龙氏祖先龙伯高给汉武帝,让其担任零陵太守,龙氏家族为感恩前人提携通过对联来记载,且叮嘱后辈广为传诵。当然,他们的文化中也浸润中国传统的儒家德教和《易经》的乾卦元素,如“进得其门孝弟忠信;出由是户元亨利贞”。还有一幅龙家大院最著名的对联是“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更是彰显了龙家大院的主人们与陶渊明先生的精神追求一脉相连,传承着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的八德之风,洒脱而高洁,不求高官厚禄,不求家财万贯,谱写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怡然自得的甜美乐章。

  品读这些对联,有如是在看一本书法宝典,豪迈而简约的草书,稳重且宁静的楷书,娟秀而飘逸的行书,婉曲而平直的隶书,还有待修补的篆书,同时也渗透了柳体、颜体和欧体等书法风格。这多流派的对联文化将龙氏家族豁然天成的灵气,淳厚宽阔的胸怀,精妙绝伦的艺术思想,高贵雅致的生活品味,悉数贯入了其中。在这“美昊”之堂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融合了书法界绝伦的墨宝和艺术情趣,让游人久看不厌,韵味无穷。正因如此,久经近千年岁月的洗礼她依然执着而完美地呈现给我们而弥足珍贵。

  当然,龙家大院历经千年的古建筑群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算久远,但求永远。她给世人展示的不只是古而典雅的外观,还有太守龙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思想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龙家大院定将成为永州文化旅游一朵灿烂的奇葩。

【城管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城管民情日记06-06

民情日记:四群民情日记06-10

民情日记06-05

民情日记06-05

民情日记—-田间地头访民情06-05

下乡日记民情日记07-02

民情日记短文05-28

扶贫的民情日记05-31

村官民情日记07-03

学校民情日记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