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驻村干部民情日记

时间:2022-09-11 15:41:14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联驻村干部民情日记范文

  “五一”假刚过,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紧张和忙碌。早上,在单位参加近期工作安排会议,会后,就想着得到村里去看看。在公交站台等了一刻钟左右,终于等来了挤得满满的12路。天气好热,热辣辣的日头把公交车变成了大蒸笼,几十个人挤在大蒸笼里,坐的坐、站的站,车厢里充满了汗味儿,熏得人心里很难受。好容易捱到了安大厂,下了公交车,一看桥头没有跑夏官的乡村短途中巴,心里惴惴的,深怕今天会没车跑。还好,站等了近半个小时,那辆蓝色的中巴车终于慢悠悠地爬上来了。坐上了车,随着车的行驶,窗外阵阵凉风袭来,身上轻快了许多,心里也舒畅起来……

文联驻村干部民情日记范文

  下了车,径直到了路边的村幼儿园,也是村主任的第二办公点。在和汪和平主任的谈话中又提起了久负盛名的粮仓洞传说。自从接了新一轮的帮促任务以来,平日里也常听到前任驻村干部说起清凉村一些很美的故事,只是每次都只是零星散碎的,今天既然说起,就一定要弄个明白了。说起清凉村的粮仓洞,汪主任来了兴头,兴致勃勃地说开了……

  原来,在清凉村有一座清凉禅院,位于安顺东郊12公里处的清凉洞内。洞内高大宽敞,建有房61平方米,东面塑有药师佛、弥勒佛和四大金刚,是一个二面相通,座东向西的天然大洞。传说在三国时期,此洞为孟氏家族所有。公元230年间,被南方民族首领孟获改为军粮储备库(史称粮仓洞,后人又称清凉洞)。公元240年,孟获率兵攻蜀。时任蜀丞相的诸葛亮为了完成北拒曹操、东联东吴、巩固蜀地的战略谋划,曾发起“七擒孟获”的平南战争。在第六次交战时,诸葛亮略施小计,巧用“增兵减灶”的计谋,将洞拿下,直到孟获归顺,方归还此洞。此后,清凉洞一直受孟氏家庭管理至南宋时代,直至公元1130年被南宋兵占领。公元1131年孟获后人孟显邀杭州慧明、慧光两武僧夺回清凉洞,并将此洞送给两僧人,之后僧人在洞中兴建寺庙,至今已有879年庙史。到了清代中叶(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粮仓洞又为一武僧复兴后更名为清凉洞清凉禅院,期间香火甚旺。特别是1942年至1948年,昌明大和尚任禅院住持,设立了佛教学院,在寺中讲授佛法,在乡民中传经布道、广施善行、扶助乡邻,深得当地村民爱戴。不幸的是,1948年,这位高僧惨遭陷害,被国民党特务乱枪打死于安顺。自此,清凉禅院又满目疮痍地伴随着历史进入“文革”时代。“文革”前夕,寺庙遭毁,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中央的政策下,清凉村村支两委方始复兴清凉禅院。

  正说着,门开了,随着一声“小林来了?”村支书汪华忠走了进来。我笑起来,说:“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哩,我正准备给您打电话,您就来了。”江支书说:“在聊什么呢这么起劲儿?”听到我们说在聊清凉洞,汪支书也来了劲儿,说:“咱清凉村的这些个故事,村里是人人能说的。不光是清凉洞,咱整个村子都是故事哩!”看着汪支书那一脸的自豪劲儿,我不由得连连追问都有哪些故事。汪支书说:“这样吧,我们到村里转转,边走边说!”我和村支两委出了幼儿园大门,在七眼灶寨子深处走去。路上,遇到一屯堡老汉,汪支书向我递了个眼色,我心领神会,赶忙走上去和老者搭起了话茬。听到我问起清凉村的传说,老汉眼里有了笑意,从身后抽出旱烟袋子,随着白色烟圈悠悠飘出,老汉向我们说起了清凉村“七眼灶”的来历。

  相传以前的‘七眼灶’寨子可不是在山脚,而是在山上。相传在孟获与诸葛亮一战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最终使孟获诚心归顺。可是在第六次交战时,孟获想凭借山凶林深水毒之势等蜀军士气耗尽不战而退,可诸葛亮巧用‘增兵减灶’之计,在沿途不断减灶,伪装撤兵之态,直至减到只剩下七个灶,造成大军已退的假象,暗地里却在林莽山高之处增加兵力,只待擒拿孟获。孟获不知是计,率领大军穷追,终被诸葛亮伏兵擒获。最后这一战就在清凉村,战争中的这块地儿就叫‘七眼灶’了。后来这地方有了屯堡人居住,寨子就以“七眼灶”命名,再后来因为山体松滑,‘七眼灶’这个寨子就搬迁到了山脚下了。

  谢过了屯堡老伯,我们继续前行。路上,汪主任告诉我,在清凉洞附近还有两块巨石,一高一矮,一瘦一胖,相传那高瘦的是智慧过人的诸葛孔明,那矮胖的便是一朝臣服便忠心不愈的孟获了。正说着,遇上了一队肩挑泥灰的屯堡妇女,听到是文联干部来了,热情地招呼我上家喝茶。那身别具韵味的凤阳古装随着肩上担子的摆动舞出一番江南古韵,再加上被日头晒得深红的脸蛋儿,看去倒是别有一番美丽。

  两位老哥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了。我凝神一看,这是一户典型的屯堡民居,石头的瓦石头的墙,一块块的土白色条石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百年前的那些大明往事……屋门口坐着一位屯堡老婆婆,眯缝着双眼,身子缩在一块大石凳上就着暖暖的阳光打盹儿。许是我们走路声音太响,也可能是老婆婆根本就没有睡着,竟慢悠悠地抬起头看着我们。扰了老人家清闲,我一时竟有些不好意思了。听到村支两委说是带文联的驻村干部来看看老人家,老婆婆慎怪起来:“你们这俩小子,日头这么大,你们还带着人家倒处走!还不快请人家进家来喝口水!”老婆婆关切的话语让我突然想起了久逝的外婆,心里暖暖的。

  交谈中,老婆婆又向我们说起了清凉村烂坝的由来和“坐箐坑”的故事。原来传说中,清凉村的料坝是孟获将军家养马的坝子,而那个“坐箐坑”是说孟获临死之时,带了他的千里马到水草坝子里来饮水洗浴。想来大势已去,他击马一掌,让其离去。可马通人性,跃上高峰,不忍离去。孟获气数已尽,遂盘腿而坐,离尘而去。不想这一坐惊动了山神,所坐之地迅速下陷,碧波倾刻涌入坑中,原来是水神特地赶来给孟获作最后的沐浴。此后,水草坝就渐渐干涸了。而这匹马也不见了,它站立的山头变作了一个山洞,据说每逢蓝天白云之时,那马就会现身俯视地坑,人神无不为之感动……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刚到清凉村时听到“烂坝”这个寨名觉得怪怪的,想不到竟有这样的渊源,而那个“坐箐坑”的故事又实在是让人感动。

  回到村委,村支两委告诉我,清凉村有故事,有历史,有资源,多年来,我们清凉村的村支两委也无时不在想着如何让清凉村发展起来。是啊,清凉村虽然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富,可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里的种养殖业发展难度很大,目前只处于零散种养,自给尚难,要想从种养殖上找出路难度很大。清凉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可她那奇妙的故事传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本身就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服务基层,助力发展”是文联基层工作的根本理念,而“促进地方民俗文化保护” 则是文联义不容辞的责任!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令贵州人民为之鼓舞振奋的国发2号文件,文件中特别提到要在旅游发展上下功夫,在贵州创建“文化旅游创新区”,推进贵州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把我们贵州美丽的黔山秀水展现在世人面前。借着2号文件下发的春风,清凉村历史悠久的清凉洞佛教禅院、令人神往的“七眼灶”古战场遗址、水质清洌的“怀孟泉”、形象逼真的“孔明石”和“孟获石”、极富传奇色彩的“坐箐”坑,还有那风景秀丽的奇山秀水和古朴纯真的屯堡民风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而面临当前机遇,清凉村和文联要做的,就是通过旅游促发展,全力打造清凉村历史文化旅游、佛教文化旅游和屯堡民风旅游精品牌!文联的工作是“锦上添花”的工作,而清凉村特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就是一面精美的锦缎。在下一步的帮促工作中,文联可以通过组织摄影、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家们开展“走近清凉村”一系列艺术活动,通过平面媒体和网络资源宣传力量的整合运用,让艺术家们在这面美锦上穿针引线,描绘出清凉村“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古朴之美,大开清凉之门,引进慧眼识珠的“金凤凰”,让清凉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内涵能够拨开她神秘的面纱,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