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情日记

时间:2023-01-28 19:51:32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2016乡村民情日记

  帮扶工作队情系贫困群众,积极进村入户,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在面对面交流中宣讲惠农政策,在心与心沟,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2016乡村民情日记,希望大家喜欢。

2016乡村民情日记

  篇一:2016乡村民情日记

  在xx乡陈书记的带领下,汽车在离开瓜寨村的柏油路之后,右转一会便开始爬山,崎岖的山路,由于是干季,道路并不是很难走。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弯,便到了山顶。陈书记说,以前不久,这是没有路的,这条路还是因为市里面修黑石罗水库才修的路,xx村进出只有通过人背马驮的方式。但即使是这样,公路依然没有通到村,到公路尽头,还要走上半个小时的山路。

  站在山顶,眼前十分开阔,四周群山高耸,中间很远处可见一条细细的河流在群山间出没。山都比较陡,植被还可以,比起常见的森林来说,还是逊色不少。脚下的一座小山头上,一棵电线杆在黄土和松叶间格外扎眼。远远看去,象我儿子小时候积木玩具里面的电线杆。耳边远远的传来机器轰鸣的声音,书记说,水库正在施工,由于这里人烟稀少,山高坡陡,植被相对较好,将建昭通市水源地。

  汽车沿山路蜿蜒而下,又不知过了多少个弯,来到了水库办公地,也就是公路的尽头,不远处几台挖机正在紧张工作,陡峭的山涯上,好多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有的腰系绳索,挂在崖壁上,有的在山崖间来回走动,只要你仔细一看,小河两岸陡峭的山上,到处都是移动着的红色安全帽。山风吹过,这些施工的人,象风中翻飞的小鸟,让人禁不住为他们的安全捏住一把汗。

  可能是上游人烟少的缘故,河水特别清。河边有几户人家,名叫竹林组,源于村子河边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已经列为搬迁对象,但由于新的房子还没盖好,暂时还住在这。说话间,我们已经到了村中,书记不停的和老乡们打着招呼,看得出,书记和他们都非常熟悉,东家长西家短的说着一些我们听起来很陌生的人和事。趁着这些空隙,我仔细看了看这些民居,这里的房子建筑特别简单,一般为二层瓦房,一层住人,二层堆放粮食和杂物,墙为夯土制成,比较粗糙,有的年深日久,布满大大小小的裂纹,有的已经倾斜,给人以摇摇欲塌之感。房间里面光线黑暗,陈设简单,不管什么看上去都有黑黑的感觉,因为,这样的建筑通常不用柱子,直接把梁架在夯土墙上,整个房屋由夯土墙承重,使得屋内空间逼仄,采光不畅。我惊异于这是山区,自古以来树木众多,为什么房屋建得如此简单。在我印象中,这样的房屋是抗震性能最差的,墙一倒,整个房屋就倒了,如果使用柱子,可以做到墙倒房不倒。上帝保佑,这一带历史以来估计地震不多,才使得这里的人民在这样简单的房屋里,安然度过了多少个日夜。

  书记说,这里已被列为搬迁移民,属于xx村的一个小组,为了搬迁工作,他不知来做了多少工作,甚至开玩笑的说把一家人的茶都喝完了、凳子都坐坏了,才把工作做下来。虽然这里土地贫弱,人烟稀少,交通不畅,但俗话说故土难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花子窝,移民搬迁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真是不小。

  沿河步行而下。两岸山势极陡峭,河边但凡能栽种的地方,都已开辟成地块,有的地方甚至只有几十公分宽,能种的则种,不能种的地方也种上了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山顶大多是在碗口粗的松树,远远望去,就象戴了一顶绿帽子。书记介绍说,现在是春天,还很冷,过久山上的杜鹃花开时,很是漂亮。我想象着,两岸山花烂漫时,该是一番多么壮观的景象!河水虽不深,但极清,河岸边也看不到各种现代垃圾,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仿佛从来没有人来过,透着浓浓的原始自然风味,就连岸边远远的覆盖着灰瓦的农舍,也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俨然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

  沿着河边蜿蜒的小路,半个小时后,我们就来到了今天的终点,xx村,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坐落在河岸边的高地上,在村子与河之间是一大片缓坡地,地已经作了细致的翻整,并栽上很多苹果树,对岸是陡峭的山崖,长满的树木,背后也是高高的山峰。村里面的房屋都是清一色的土木民居,灰色的瓦、灰色的土墙,灰色的房檐下的灰色的榔柱上,挂着一串串金黄的玉米。除了偶而一闪而过的几根电线,实在无法找到与现代产品相关的东西。安静,还是安静,除了偶而的几声犬吠和几声鸡叫,听到的只有风声和水声。那个我没去过的、鼎鼎大名的、被游客挤爆了的、号称世界上最美村子的雨崩村,能有这里的安静么?我想。在这里,你看不到什么,想不到什么,也不用想什么,看什么,除了纯净和你的心灵。套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这里是最适合发呆的地方。

  可是,这一切美好的背后,是生态的脆弱,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贫困,xx村人均八分地,且大多为陡坡地,土地贫瘠,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土豆收入。近年种植了不少苹果、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但由于管理原因和周期较长,目前还处在投入阶段,没有收入。即便有点收入也因交通条件限制难于变成商品。于是,村里大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守着几分薄地,几间老屋,尽管村外的世界风起云涌,这里却是永远的波澜不惊。

  村里修路的经费已经落实了,但修路涉及占用耕地却在村里吵成了一锅。

  普遍的心理是,都想修路,但都不想出土地,公共利益都想要,但只要涉及自己的私利,便寸步不让,有的修路必经之地的人,漫天要价,甚至要赖要横,无所不用。书记一下午都在找不同的人协调做工作,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法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今天的工作成效不大”,书记说,“过几天还得来”。对我来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真是不容易!

  篇二:2016乡村民情日记

  9月1日 星期二 晴 ***叙永县水尾镇广木村“第一书记”

  水尾镇杉帽山,从山脚向上延伸的6200步石梯让人望而却步。世世代代,广木1社的36户、168名群众就生活在石梯的顶端。

  出发不久,我们便遇见了1社的11名男性村民,他们正抬着2000米长、近半吨重的钢丝,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爬。他们准备把钢丝抬上山去架设索道,以方便货物进出。看着汗如雨下的村民艰难攀爬的样子,我的心里涌上一阵酸楚。

  到达坡顶时,我们全都浑身湿透。山上的贫穷状况让我十分震惊:整个村子没有一座砖砌楼房,很多房屋很破旧。走访之后才了解,由于交通极其不便,村民的农产品无法及时变卖,也无法买回现代化的农耕工具,只能靠双手进行传统农作,用双肩背着货物在千米石梯上来回攀爬……

  经过一天的走访,我隐约找到了带领1社发展的思路:依托这条蜿蜒崎岖的6200步石梯,建立杉帽山徒步旅行户外运动区,吸引徒步爱好者加入体验;鼓励村民经营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9月16日 星期三 小雨 ****8县巴古乡昔线村“第一书记”

  连日暴雨,让巴古乡政府到昔线村3公里的土石路更加泥泞。驻村干部小崔告诉我:以前路更难走,山上种的花椒、核桃成熟了,全靠牲畜驮、人背。2014年,吉说春林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一起劳动,才修起这条通村土石路。

  吉说春林是昔线村主任,是巴古乡第一个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吉说春林告诉我们,邻村三岗村前些年搞多胎山羊规模化养殖,效益很好,今年昔线村两委班子就多次召集全村群众商量,准备搞多胎山羊养殖,大家参与度很高,“我们地都选好了,马书记这次来,能不能给县里的领导说说,帮忙协调协调?”村支部书记吉后瓦尔接着说:“最好能联系下农牧、林业等单位,给我们技术支持,要养就养好。”“回去我就找领导帮忙协调,争取早日解决问题。”我郑重承诺。

  9月28日 星期一 小雨 ***县凤仪乡清花村“第一书记”

  8点30分,张家嘴至尹家坝公路混凝土搅拌现场,老符向我打招呼。老符本在县城一工地扛水泥,听说老家要修公路的消息后,二话没说就赶回来义务投工投劳。握着老符布满老茧、粗糙皴裂的手,我的眼眶有些湿润,暗暗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用好这第一笔扶贫资金,把这条脱贫路、致富路修好,才对得起勤劳朴实的乡亲们……

  “岳书记,你手机响了。”一旁的吴主任打断了我的思绪。“是我,妈妈,你说过今天送我上幼儿园的。”“好了,等妈妈忙过这一阵子回家给你做好吃的。”挂断电话,不争气的泪水夺眶而出。

  下午有个好消息:县气象局来人了。脱产之前,我是县气象局防雷检测站副站长。经过我努力争取,县气象局决定将清花村作为农村防灾减灾试点村,投入3万元建设一套实时监测暴雨、大风、低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区域气象自动站。

  10月10日 星期六 晴 ***县色柯镇姑咱一村“第一书记”

  今天一大早,我就和村会计花交一起骑上他的摩托出发了。为了入户调查,我预先制作好了一户一表内容和民情连心卡,以便挨家挨户填写发放。

  和牧民促膝谈心、倾听牧民心声……哪怕是一件生活中的琐事,我都一一记录在自制的表格里。一天下来,我共走访了9户贫困户、2户低保户、7户其他户,发放双语民情连心卡18份。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今天登记在册的88名家庭成员中,只有1名小孩在县城小学读三年级、11名僧尼在各地寺院学佛、1名党员在外务工,其余的全属文盲,都在家放牧。

  返回县城已是晚上8点半,只感觉手脚很冷,但我此时的心却是火热的。牧户迎客时的张张笑脸让我感觉很亲切、温暖。但我同时又在想:为什么他们不愿让家里的剩余劳动力出门务工?自制表格和笔记本里记录的事件件要怎么落实?……

 


【乡村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乡村民情日记06-06

民情日记:乡村走访06-06

2014乡村干部民情日记06-08

民情日记:四群民情日记06-10

民情日记06-05

民情日记06-05

民情日记—-田间地头访民情06-05

下乡日记民情日记07-02

村官的民情日记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