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民情日记

时间:2022-06-16 22:05:31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范文

  扶贫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地使贫困山村脱离贫困。下面扶贫工作民情日记范文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范文

  第一篇:扶贫工作民情日记范文

  长城网张家口7月2日电(李宏 通讯员刘云宵 王英军 郭伟)“玻璃彩村,重点走访户于占峰,家庭人数5口,男,41岁,党员,文化程度:初中,配偶:高树红,身体状况良好。有一74岁老父亲经常闹病无劳动能力,还有一双儿女分别上初中和幼儿园。经济来源是种地,人均年收入2000元,今年在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带动下开始种植双孢菇和白菜。虽目前要照顾年迈的老人和供养上学的孩子,生活较困难,但该同志有一股年轻人的拼劲,敢想敢做。建议作为帮扶对象考虑,只是要注意掌握时间和尺度等问题。”

  这是市委书记王晓东在其包联帮扶村玻璃彩村入户调查时所记的“民情日记”。在张北县,不仅每个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驻村干部有这样的一本“民情日记”,全县所有村干部、乡镇干部等基层干部都有一本类似的“民情日记”,上面记满了哪家种了几亩莜麦、几亩土豆,养了几只羊、几头牛,哪家庄稼长势良好,哪家家禽患了病,哪家家庭条件困难……

  张北县油篓沟乡党委书记常海说,“民情日记”实行一户一记,主要是记录干部到群众家中了解的情况,给群众宣传政策、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生产和调解民事纠纷、处置突发事件、商议建设村级活动场所等,同时记录和分析群众遇到的问题,解决具体困难。

  为避免“民情日记”走形走味,成为一些干部自我表扬的“功劳簿”、应付考核的“作秀本”,张北县举三措,避免“民情日记”流于形式。明确记录重点,注重民情、民声、民意的.反映。张北县规定“民情日记”要重点记录民之所收、民之所需、民之所期、民之所盼,要重点突出记录问题的解决,从而使“民情日记”真正实现干群连心作用;强化日常考核,注重量和质的结合。在量上,要求每位村干部和包村干部每个月至少写10篇“民情日记”。在内容上,既要有事项记录、情况反馈,又要有解决措施、办结时限及受访人签字,且每月的办结率必须在80%以上。同时,建立周检查、月反馈制度,将村干部和包村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及落实情况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和述职范围之内,确保“民情日记”不走形式。引入民意测评,注重百姓对“日记”的评价。在每年年底或某项活动结束时,县活动领导小组组织群众对干部活动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民情日记”办结落实情况及群众满意度情况将作为一项重点测评内容。对达不到满意度标准的村干部和乡镇干部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县基层建设年活动办主任、县委组织部部长刘建平说:“张北比别的经济发达地区开放得晚,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都较低,但是张北的党员干部都很积极能干,在短短几年内,张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北干部把写好‘民情日记’比作擦亮扶贫攻坚枪的精神,感染了全县上下的百姓一起投身建设家乡、改变现状的事业。”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张北共派驻(包)村干部1050名,覆盖全县366个行政村开展扶贫工作,召开村民代表大会500余次,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200多条,书写“民情日记”数万篇,有针对性地走访困难群众1000余户,梳理出田间路整修、自来水入户等民生实事800余件,真正摸准了农村发展的症结,开出了致富良方。

  第二篇:扶贫工作民情日记范文

  扶贫搬迁是个好办法

  今天我到三组入户走访,感觉三组大部分都是新搬迁户,一统计,仅去年就搬迁了18户。原来三组的村民主要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大约各占一半,山上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村民们强烈要求搬迁。经村委会协调,在山下整理了一些屋基,条件好的都迁下来住进了新房,目前山上大约还有七、八户,我决定先上山走一趟。

  沿着山路往上爬,大约二十多分钟才到第一家,叫徐光朝,家里三口人,低矮的三间土坯房,家里很乱,满院都是刚孵出的小鸡。徐光朝的儿子徐斌对我们说,他们家三口本来都在外打工,因为他母亲生了病,得了肝硬化,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医生说没有了救治希望,不得已才回来。他母亲现在病情虽然没有恶化,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父亲身体也不好,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甲亢病,他只有放弃打工回家照顾父母。为了挣点钱,他到省农科院学习了蜈蚣养殖技术,在家里养蜈蚣,但才起步,还没有见收;同时又买回了一批鸡苗,准备搞规模养殖。徐斌是我入户走访来在农户家里遇到的第一个年轻人,今年25岁,也是全村唯一一个搞特色养殖的,我很有感触,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有文化,有思路,建设新农村就需要年轻人。我对他说,养蜈蚣风险很大,关键是技术,所以你一定要多小心,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及时请人解决,千万不能让蜈蚣生病。

  再往上走,来到程梅家,她正在林子里放牛,我说我们是“三万”活动工作组的,想到她家里坐坐,她便把牛拴好,把我们带到她家。家里条件还不错,虽然住在山上,但是楼房,而且也收拾得很干净,她说房子建了好几年了。程梅今年39岁,是我入户调查遇到的第二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连遇到两个年轻人,我便有些兴奋,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来的实在太少了。

  程梅家里三口人,丈夫朱朝明开农用车在周边村从事农产品收购、贩卖,每年可以挣一些钱。她在家种庄稼,不仅种了10亩土地,还养了10头猪、3头牛、1只羊,我粗略地算一下,她在家种地搞养殖每年的毛收入也有近2万元。她还有一个女儿,9岁,在洪门铺读小学。她家是我在洪门铺村入户走访以来遇到的条件算比较好的一户了。我问她现在主要有些什么困难,她说主要是她女儿上学比较困难,才9岁,每天要走几里路到山下读书,又没有同伴,中间要穿过好几个树林子,现在野猪比较多,很有危险,上学的时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学要是太忙就来不及接,希望能够解决一下。再就是希望村里帮忙在山下协调一个屋基,还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三组山上的资源其实还是很丰富,森林保护得比较好,山场面积也很大,如果年轻人不出门打工,像程梅一样,在家发展养殖,也还是可以挣到钱。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力所能及地把年轻人吸引回来,只有年轻人回来了,村子里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接着我又到吴玉海、程家钱、吴兆旭、涂原进等几家,情况大体差不多,都属于比较勤奋、生活过得去、但生存条件又比较差的一类。他们都反映山上条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坏性大,庄稼都种不成,要求村里能够帮他们迁到山下居住。

  从山上往回走,我想村里搞迁移扶贫是正确的,应该把村民从山上迁下来,人虽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还是可以种,而且还可以利用山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城市化,那么农村发展的趋势应该是集镇化和村庄化,如何探讨一种土地流转机制和搬迁帮扶机制,把那些生存条件恶劣的村民集中迁移到公路沿线、集镇周围,让他们迁得下、住得稳、能发展,应该是政府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的问题。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精选06-25

扶贫工作的民情日记06-30

扶贫工作之民情日记06-27

干部扶贫工作民情日记06-27

个人扶贫工作民情日记06-29

扶贫工作民情日记冬天07-05

扶贫工作开展民情日记06-30

关于扶贫工作民情日记06-28

扶贫挂钩民情日记06-28

关于扶贫的民情日记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