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时间:2021-05-05 10:59:42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驻村干部对民情日记的作用要了解清楚,下面搜集了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欢迎阅读!

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

  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1

  徐市溪尾村位于徐市镇东南部,村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有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主要以毛竹、锥栗以及药材作为农民增收的产业。

  时间:20xx年10月28日 地点:村民李接友家

  村民李接友的新房盖在离村部不远的地方,占地60多平方米,三层楼。今天,我看到他三楼的模板已经完工了,他夫妻俩和几个工人正在忙活着。看到我来了,他很热情,放下手里的活就出来了,一定要我在他家吃晚饭。他带着我和村支书老郑来到他租住的房子,房子很简陋,是很早以前的木头房子,房内的电线也老化了,有些地方还漏风。晚饭安排在厨房内,风吹来有些冷。在吃饭交谈过程中,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生活贫困,从小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现在全家四口人,一儿一女,女儿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建阳一中的女孩,也是他的骄傲,儿子还小,在徐市中心幼儿园上学。这些年,家里的经济一直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主要以水稻生产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直到今年,通过村里帮助贷款,村支书老郑个人借款以及村主任帮助购买化肥等等帮扶下种了一烤烟,就此一项,今年收入净增近四万元。也是因为今年的增收,才想到了盖新房。从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看到他满脸的幸福,我觉得很欣慰,希望他的生活能像他的新房一样有个全新的改变,越来越好。

  回到村部休息,我也在思考,老李的生活能得到改善是好事,不过这个改变是不是来得太迟了。我了解过,村里也曾经动员过他种烟,但是他因为听信别人,害怕亏本而一直犹豫。这其间,我们的工作是不是还有需用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如果以前能有人对他反复耐心的做工作,能够积极提供帮扶措施,解除他的后顾之忧,他的生活应该会有一个更大的改变。这也提醒我自己今后做工作要更耐心细致,要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所忧,争取“对症下药”。

  时间:20xx年11月7日 地点:村民陈留备家

  忙忙碌碌的一年又将过去了,根据镇党委的工作安排,近期走访的重点是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为年底的慰问活动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根据村里上报的'困难人员名单,今天走访的是村民陈留备家。据了解,陈留备在1974年至1980年曾经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为人比较公道,曾经有机会到镇里企业站工作,但是他觉得文化程度低,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走进老陈的家,房子很大,但是很简陋,是很早以前的木头房子。房内的摆设很简单,没有一张比较好的桌椅,更别说像样的电器了。老伴早已不在了,虽然有四个儿女,但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家里只有老陈一个人住,显得有些孤苦。老陈平时靠锄山作为自己的收入来源,即使已是近八十的高龄。但是近六年来,因为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只能靠吃药来缓解病情,每年要花费上万元的医药费,又无法报销,导致生活愈加困难。和老陈交谈过程中发现,他的眼睛也不太好了,眼里布满了血丝,也因天冷风吹的缘故,眼泪一直流。不过老陈的心态很乐观,平时非常支持村里的工作,经常帮助做群众工作。

  听着老陈的遭遇,再看看他的住所,心里有些难过。由于老陈担任村主干的时限不够,不能享受村干部的退休工资等待遇,但是我已把他列为今年年底的慰问人员范围,希望能在冬天里给他送去一点温暖。

  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2

  桥南村位于潭城街道南部,属城中村,面积8.7平方千米,有360多户1200多人口,外出流动人口65人,有党员64名。下辖5个片区(其中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结合地处城中村优势,积极发展商业、宾馆、餐饮、房屋出租等第三产业。

  2013年10月15日,晴。在桥南村老计生干部王素兰的陪伴下,我们走进了下水南。这片不大的区域包括了桥南村五组、六组、七组、八组及十二组的村民,这里的房屋多属于砖木结构,大多人家的门扉上扣着锈迹斑斑的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见里头蛛网密布,正是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的状态。从王大姐的话中我得知,下水南的居民大多都搬离了此地,迁居到环境更好的南阳新村,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年纪较大,舍不得离开故居的老人。

  走在狭窄的巷道,路面坑洼不平,两旁老屋林立,仿佛是迟暮的老人慈祥的注视着路人。跟着王大姐行走在村中,不时遇见一些出来晒太阳的老人,或是打声招呼,或是唠唠家常,这样的一幕对这些老人来说不过是一天中平凡的一段插曲。

  听说我是街道派下来的驻村干部,这些老人打量的眼中透着好奇,或许还夹杂了一些对陌生人的警惕。我含着微笑,耳边听着王大姐和村民的亲切交谈,不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得知我是专门来看下水南公厕的,人群“轰”的一下子炸开了般,人人都争着说话,伸展着手臂示意我往他们指的那个方向看。

  宋大姐的便利小店就开在那座公厕的对面,不过六七米的距离,她拉着我站在小店门前,指着公厕对我说:“每天还没出门就先闻臭味,是谁都受不了,那些过路的还能避开,我们这些住户可怎么办?”

  下水南公厕问题一直是桥南村的一大心病,头几年村财吃紧有心无力,如今这个问题更是成为了一块烂疮,轻易碰不得。要动,市里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很可能就紧随其后;不动,村民的意见很大,桥南村村委会为此左右为难。

  老旧的公厕,灰砖青瓦,作为遮挡的门墙已被人为的打出了一个大洞,若有人在里头基本上是一览无遗,毫无遮挡。地面上、灰墙上满是污秽之物,难以忍受的臭气远远的就能闻到,更遑论长期居住此地的村民。

  据宋大姐说,若到了下雨天,雨量较大时,雨水混着污物漂浮在街面根本甭想走人,而且这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样的居住环境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当我问宋大姐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将小店开在这里。宋大姐哈哈笑起来:“来这里的都是老邻居,处得熟熟的,怎么舍得离开!”似乎对她来说,老街坊老姐妹的情谊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我详细的将这些村民对改造厕所的诉求记录下来,便与宋大姐她们挥别了。回来的路上,我感触很多:下水南表面上看似颓败空寂,但村民的相处中却能感受到同村老乡之间日积月累的亲密和团结。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故土情在人们之间的传递,难怪那些异乡人不论在外头打拼了多少年,临老了总是惦记着“落叶归根”。

  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3

  20xx年9月,徐市镇党委调整充实驻村干部队伍,我有幸成为溪尾村驻村干部。溪尾村位于徐市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有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主要以毛竹、锥栗以及药材作为农民增收的产业。

  20xx年3月16日 勤走访,查民情

  曾多次听村书记提到村上有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但一直没有机会认识。趁着作为驻村干部的机会,我准备到他家走走。推开虚掩的门,看到黄章养大爷正在院落里剥蒜,我急忙上前帮忙,并和黄大爷唠起了家常,老人很热情地跟我讲述他年轻参加抗美援朝中的一些趣事,偶尔还会讲上一两句的朝鲜话。在接触过程中,感到黄大爷精神不错、心态很好,对生活艰难的有着顽强的承受力,对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也很感激。

  听着老人的述说,我真心为黄大爷现在的生活态度高兴,今后我会多到老人家里走走,陪老人家说说话,真心希望他能一直这样开心下去。

  20xx年3月25日 多沟通,访民生

  今天和水利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一起下村测量数据,途经村中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准备出门,便上去打了招呼,道了来意,随后便和老奶奶聊了起来。交谈中了解到,老人家姓裴,家有八口人,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并育有自己的子女,但都外出务工,基本上只有农历新年才会回老家,平常一般是通过打电话与老人联系。但是老村中的移动、联通的信号不好,电信的固定电话又因为线路老化的问题,经常会造成电话显示无法接通或者无法拨出的情况,让双方都担心。所以老人希望政府或者村上能够帮助解决通讯难的问题。

  回到镇上,我立即将情况向村主干说明情况,并向挂点领导汇报,同时认真填写了驻村干部问题反映登记表,将问题提交班子会讨论,希望能够帮助村民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20xx年4月22日 多思考,助成长

  今天,我像往常一样搭乘支部书记的摩托车到村上留守儿童郑慧萱家中走访。郑慧萱今年9岁,其父母双双南下务工,留下她和60多岁的爷爷奶奶在家。也许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没有人管束,所以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看到我们来拿着水果就直接出去玩了。交谈中我们发现爷爷奶奶不识字,在家里从来不会督促郑慧萱的学习,所以孩子成绩不好。临走时我留下了民情联系卡,告诉她如果在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及时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帮助她。

  回家路上,我想在农村像郑慧萱这样的留守儿童不少,是否可以和妇联爱心妈妈一起建立留守儿童爱心帮扶台账,随时掌握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精神状态,使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及时的帮助。这次经历提醒我,今后驻村工作中要将所看所见内化为自己的思考,用心去体会,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帮助有困难的人,也帮助自己成长。

【干部下乡驻村民情日记】相关文章:

下乡驻村的民情日记11-19

下乡驻村干部民情日记09-06

村干部驻村工作民情日记10-09

驻村干部下乡民情日记11-09

乡镇干部驻村的民情日记11-17

驻村下乡日记08-24

驻村入户民情日记10-14

驻村日记和民情日记11-22

关于村干部驻村工作民情日记范文12-24

日记之下乡驻村民情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