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驻村日记

时间:2020-08-24 10:36:44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最新驻村日记

  驻村任职干部应把推进工作落实牢记在心,在调查摸底基础上,认真分析所驻村特色、修订完善所驻村发展规划。以下则是最新驻村日记,欢迎阅读欣赏,希望对你有用!

最新驻村日记

  最新驻村日记<1>

  在寒冷的冬季,我身居闹市,却被周鸿的纪实散文集《驻村民情日记》带回了久违的乡村,心里充满了暖意。该书于2013年11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再版,收录的51篇日记记录了作者一年多的驻村心路历程,既是国务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实施两年来新农村的美丽剪影,也是新时代和谐干群关系的最好见证,更是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与写照。

  赣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2010年起,该市以“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为主题,选派近10万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与228万户群众结对帮扶,成为新时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有益探索。

  周鸿是省作协会员,赣州市委组织部的一名机关干部。2012年4月。他被派驻到省定贫困村――南康区大坪乡上期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对“三农”有着深厚的感情,笔端流露出对农村、农业、农民深情的关切。当他15年后再度回到农村时,看到依旧贫困落后的面貌,不禁慨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难以相信,在基层农村还有那么困苦的百姓。”当看到村民还在用简单的独轮车运粮时,一种“难以言状的酸楚涌上心头”。当看到洪水阻隔了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交往时,他觉得那汹涌的端午水直捣其心胸;甚至在秋雨连绵,妨碍土坯房改造进程时,他也忧心忡忡:“密集的雨点,像是落在我的心空,让我隐隐生痛。”

  内生于情,外化于行2017年驻村工作民情日记2017年驻村工作民情日记。作者把对农民群众的关心同情体现为他们办的一件件实事好事之中。他和其他驻村干部一道,发挥部门和自身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为上期村架设了有线电视,实现了远程教育“户户通”;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全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创业致富;改造危旧土坯房,帮助农民“喜迁新居”;开展“大手牵小手”爱心助学,改善上期小村的办学条件;建设了文化广场,打造秀美乡村,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当村民求医无门时,他主动充当义务导诊员;当村民卖梨难时,他动员朋友上门采购;当“稻香粘2号”出现抽穗迟的异常现象时,他亲自到现场察看,并积极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正如作者所言,“农民是最纯朴,最会感恩,也是最容易满足的”,当他们看到驻村干部真心为民时,村民们都把驻村干部当成最亲的亲人,一旦有什么喜事,比如升学宴、过屋酒、满月酒,一定要请驻村干部坐上席,哪怕是抓到一条蛇,也要让作者分享一杯羹。村民朱祥琚更是满怀激情创作了《蝶恋花》、《满江红》等十首诗词,表达了对驻村扶贫工作的赞颂和感激。这一件件小事、实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让我们在平实的叙述中看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干群关系的融洽,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在那里得到较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当然,作品并没有停留于真实而生动地展示驻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业绩,那样很容易成为一本“流水账”,甚至沦为“表功”,缺乏质感和深度。为此,作者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识,站在全局的高度”针对农村超生和农民占用耕地建房屡禁不止的现象,他直呼“农村违法岂能一罚了之”。对于粮食直补、农村医保、新型农村社保等惠民政策,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和利益被大打折扣,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对于乡村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他提出要为这支党执政的重要依靠力量鸣冤正名,“我们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操心有伤心”。对于农民这一群体,作者一方面给予由衷的赞美,认为他们“就像那满山遍野的艾草,朴实、谦逊、奉献,每一缕清香都沁人心脾,也耐人寻味”,另一方面也对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进行剖析,提出应把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作为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认为“对于农村的公益事业,如果大包大揽,群众在旁边当看客,容易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农村脱贫致富的期盼。

  在这些“田间地头的思考”中,周鸿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着力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一重大课题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思索,写下了《群众工作中的三种意识》、《民意有真假》等言论文章,指出要在思想上重视群众,干群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多为群众谋利益,做群众工作“不仅要坚持原则,更要讲究方法,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和灵活性”,强调“只有你向群众吐真情,群众才会向你掏心窝。只有群众从内心接受了你,你才能把政策、温暖和服务真正送到群众的心坎里”。他还认为,群众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民意有高下之分,真伪之别,因此“对于那些错误的、虚假的民意,我们要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才能真正体现民意,代表民意。”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的这些思考,不是泛泛而谈,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夹叙夹议,融会贯通在整个作品中,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实践基础之上,因而觉得实在、可信、可行。正是在组建村民理事会的过程中,他感觉到“农村的事要由农民做主”,并从中感受到“农民是伟大的,实在小瞧不得”;正是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政策宣讲中,他深深体会到“真正伟大的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只有让老百姓懂得为什么要改,明白为什么能改,知道怎么去改,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也是在文化广场建设征地、拔掉最后一户“钉子户”后,他发现不能先入为主地把老百姓当成“刁民”,而应多站在百姓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拔不掉的钉子,甚至根本就没有要拔的钉子”;更是通过产业路的免费征地这件事,作者强调“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不会做工作的干部”,只有身入,才能心入。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驻村工作经历,没有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与农民交朋友,是难以有这种真情实感,也难以产生出这些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的火花

  最新驻村日记<2>

  20xx年正月十三

  这天是正月十三,临近元宵节。我想看看桑树河村的老百姓是怎么过这个喜庆的节日。因为是初次来,来之前秘书和支书打了招呼。我和秘书驱车来到村口时,支书和两委其它成员已经等候在那里,迎接我的到来。

  支书带领我们参观了村里元宵节的布置,村中的主要街道,两旁都挂满了灯笼,村委大楼亮起了彩灯,还有妇女和孩子正在排练节目。

  我们在村委办公室开了个短会。支委王先忠说:“元宵节资金不是很充足,排练节目的村民是没有工资的”。会计侯国堂汇报了村里的开支情况,一是村上事务多,开支大;二是缺少产业项目,集体没有收入,资金紧张;三是村里无企业,村民靠外出打工挣钱。村委宋美勤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桑树河村全村97户,373人,有耕地540亩,人均耕地1.45亩,年产粮食270吨。全部为旱地,以玉米为主,典型的传统种植,无其他产业。

  我深思怎么才能增加村集体和农民个体的收入?

  20xx年3月23日

  这天下午,我来到桑树河村,一些村民正在地里干活,我拿起路边的一把铁锹,一边帮着铲土一边和村民闲聊。村民和何忠家有五亩多地,四亩种玉米,一亩杂粮,家里喂两头母猪,收入不算高。他讲到还有许多的村民在养猪,但却没有什么规模。

  这时正是农忙季节,村里的男劳力都回家种田。过几天将返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农民的田地得不到深耕,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益越来越小,农民的积极性不高。

  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我和两委干部初步确定了村里发展规划;

  一、利用村民李勤义和侯二伟养殖生猪的带头作用,建立现代生猪养殖基地。村民看到这两家养殖大户的规模和效益,已经接受了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利用帮扶单位和现在的招商引资大好形势,以及村里的农民合作社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绵羊养殖。

  二、利用桑树河特有的林多人少优势,积极发展苗木产业。桑树河村已经有一定的苗木基础和栽培技术,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新品质,如城市绿化植物,观光植物等。提升苗木价值,扩大种植面积。

  三、尝试开发有机蔬菜。以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料和苗木发展恢复的良好生态坏境为依托,尝试有机蔬菜的开发项目。

  这三个项目可以相互促进,循环利用,符合生物圈生存逻辑,也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幸福度的有力措施。

  20xx年6月14日

  那是个星期天,我来到桑树河村里,正在跟两委班子商讨本村发展规划及如何落实时,一位村民找到我。他说想要和几个村民成立一个农民合作社,贷款出现了问题。我说可以帮你联系一下金融部门,看看是什么原因,能协调解决的尽快帮助解决。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一些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

  农民没有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困难。这是驻村后才思考到的。

  农村合作医疗没能大幅度地减少农民的看病支出。原因之一是乡镇医疗的落后,不能满足农民的看病需求,到外地医院看病,享受的医疗补助比例下降,带来的看病成本自然加大,农民负担自然加重。

  农民不接纳养老保险,是因为农民对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和对政府足够的信任,更需要我们的耐心。

  我们只有更多地关注农民,关心农民,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学会放下身段,倾听农民的心声,解决农民的困难,真正做农民的朋友,一起构建桑树河村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最新驻村日记<3>

  今天,我们相约走访马场乡的鲁木村和龙井村,一大早,我们驱车前往鲁木村,汽车在崎岖的小路上颠簸着,车窗外云雾缭绕,阳光透过薄薄的云雾洒向大地,山里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9时20分,我们到达鲁木村鲁木小学,因村里生源少,鲁木小学不再招生,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都到马场中心小学就读,村支两委便将办公地设在这里。稍后,我们将在这里召开一个座谈会,了解该村的基本村情、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对自身发展的思路、想法。

  人员到齐后,我们说明了来意,鼓励大家敞开心扉,积极发言。

  村党支书老杨带了个头,随后大家陆续打开了话匣子。鲁木村现有人口 1048人,彝族、苗族群众居多,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村里现有耕地面积825亩,以种植天麻、核桃等中药材和经济作物为主。村民们说,现在鲁木村在发展种植业上主要存在两大困难:一是村民想扩大天麻、核桃种植面积,缺乏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二是工程性缺水严重,村民发展种植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在座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目前,村里在读的大学生只有1人,高中生3人。

  听完大家发言后,我们认为鲁木村之所以还没有摆脱贫困,一是地域、资源等条件不太好;二是老百姓的观念、思想还有些落后,一些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缺少资金支持,也缺少带领全体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

  下午,我们走访了龙井村第三村民小组马玉良等11户人家,了解到的大致情况是:村里的中青年劳动力大多都外出打工了,家里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居多,村民们主要收入依靠打工所得。

  通过1天的座谈走访,我们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多要做的事。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真正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才不辜负党的信任和老百姓的期望。

【最新驻村日记】相关文章:

最新驻村日记范文09-04

驻村干部驻村日记05-08

驻村日记集锦09-06

昌都驻村日记05-12

驻村下乡日记05-08

驻村日记精粹11-20

驻村日记制度11-20

驻村日记201711-20

扶贫驻村日记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