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情日记简报

时间:2020-08-26 10:52:10 著名日记 我要投稿

社区民情日记简报

  为让社区工作者身在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居民困难、问题和诉求,接下来就为你提供你感兴趣的社区民情日记简报,欢迎借鉴阅读!

社区民情日记简报

  社区民情日记(1)

  “1月13日,晴,星期一。上午与谢保英一起走访征迁困难户。下午开一个关于207国道旁饮食早点经营户会议,请城管中队参加,主要明确加强环境卫生意识宣传,整顿店外经营及游散摊点。”

  这段时间以来,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办事处水洼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强忙个不停,他的“民情日记”里麻烦事、重点事就写了五六页。担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十多年,王强已经记满了17本日记本,装了一大箱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村里800多户居民2800人,我每天脑子里怎么能装那么多的事?”王强说,他准备了一个日记本,田间地头、村边路旁,遇到村民反映情况,就随手记下来。当天做完的事情写在日记本上,没完成的注明原因,并写出解决办法。平日里翻翻日记本,就知道谁家的矛盾解决了,还有哪些事情等着去处理。

  前年春天,王强和村里干部查夜,发现该社区七组王华军家的大门没锁,想帮他锁上,却发现没有门闩。一问才知道,房子一盖起,王华军两口就出门打工了,门闩根本没做。晚上回家,王强把这件事记在日记本上。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村里的修理部,请他们帮忙做个铁门闩,给王华军家安上。王强说,“在我们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情,对当事村民来说,可就是天大的事情。”

  水洼社区五组两家人因为修路的事情起了纠纷,社区出面调解后,两家人又反悔,都不愿意让步。最后,王强拿出“民情日记”,上面写着两家人当初的要求是什么,社区工作人员是怎么调解的……所有信息记录在册,有了“铁证”,两家人不再争嘴,最终各自退让一步,双方握手言和。“群众相信我们,才会来找我们解决问题。”王强说,“民情日记”就像是一面镜子,始终照出自己工作中不足的一面;它也像一条鞭子,总让他感觉还有好多百姓着急的事未做,还要更努力。

  社区民情日记(2)

  韩桂云是文峰区甜水井街道办事处后仓街社区的一名普通干部,最近几天,她上居民家中走访时都会带上一个日记本,在和居民谈话时还会不时地往本子上写几个字。韩桂云说,她写的是“民情日记”。后仓街社区每名干部手中都有这样一个日记本。

  “5月14日,当我再次到仓巷街31号院的张琴芹老人家中,看到86岁高龄的张琴芹身体不好,又无儿女在身边,便发动社区志愿者和邻居对她进行帮扶,还为她申请了一部一键通电话,解决了老人在医疗、饮食方面不便的问题……”

  “5月15日,后仓街39号院的黄桂荣向我反映,家门口有堆建筑垃圾,如果再不拉走,今年的卫生费就不想交了。我调查得知,卫生清扫员认为建筑垃圾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不想清理。我给双方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事情圆满解决……”

  这是5月18日记者在该社区走访时看到的韩桂云的两则“民情日记”。韩桂云说,社区工作量大,事务繁杂,为让社区工作人员身在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当中,第一时间了解居民的困难、问题和诉求,及时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该社区实行了“民情日记”制度。社区要求工作人员在走街串巷过程中,把居民需要解决的各方面的问题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里。

  谈起写日记的感受,社区干部姜伟说,起初她对这个日记本并没太在意,只是在这个本子上简单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她的日记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居民家里的繁杂琐事、生活冷暖都写到了日记里。“关键要切实解民忧,这样的日记才有意义。”社区干部奚艳丽深有感触地说。仓巷街36号院一名年近八旬的老人患病在床。前两日,她到老人家里了解到,老人的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孙女还在上小学。她组织社区志愿者轮流上门为老人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为其办理了低保手续。

  “过去都是居民有问题找上门来,现在是我们走家串户到居民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详细地记在日记本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名社区干部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如果你不了解居民的家庭情况,没为居民干实事,就无法在日记本里反映出来。”后仓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建庆如是说。

  社区民情日记(3)

  “聪慧小区1号楼一单元居民反映楼道灯不亮了,夜晚出行不方便,需帮助解决。我和协管员立即赶到现场,为居民更换了灯泡……”昨天中午,房山区拱辰街道文化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朴艳平,帮助社区居民更换好楼道灯泡后,在她的“民情日记”里写下了上述这段话。

  下午,朴艳平又按照日记里的安排来到社区,协调解决小区楼体保温改造工程和居民车辆停放问题。翻开朴艳平的“民情日记”本,记者惊讶地发现,里面记得密密麻麻。无论大事小情,只要她参与的社区里的事,都记录到了日记中。

  据房山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社区工作者走街串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方方面面,都记在了“民情日记”里。“民情日记”已成为房山社区工作者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纽带。像这样的“民情日记”本,房山区的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一本,目前已累计记满了6000余本“民情日记”。

  “以前是百姓有问题找到社区门上来,现在是我们以串门的方式主动走进居民家里,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解决问题,并详细地记在日记本上。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能鞭策我们努力为民服务,日记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不为百姓干实事,还真没的记。” 永安西里的社区干部李春燕如是说。

  永安西里社区80多岁的老人李慧文,老伴儿去世后独居在家。前不久,李春燕到李慧文家“串门”时,发现老人家里十分凌乱,没有“家”的'样子。了解到老人需求后,李春燕帮李慧文请来了保姆。这个保姆来自社区内的一个困难家庭,不仅满足了李慧文老人的需求,这位保姆家的生活困难也得以缓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量大繁杂。为让社区工作者身在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第一时间了解居民困难、问题和诉求,及时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房山区在社区工作中实行了“民情日记”制度。谈起写日记的感受,社区工作者陈雪娜说,她到社区上班的第一天,居委会就发给了她一个印有“民情日记”字样的红色本子。起初她对这个日记本并没太在意,只是在这个本上简单记录了自己每天的工作情况,成了“流水账”。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陈雪娜的日记内容渐渐丰满起来,百姓家里的繁杂琐事、生活冷暖都写到了日记里。

  社区民情日记(4)

  2月28日上午,雪花漫天飞舞,踏着积雪,记者来到了秦州区天水郡街道办西十里社区。在社区主任汪文惠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张勤。张勤正忙着为居民开具各种证明,记者便在一旁静静等待。

  “您要办理什么?”“办理这个手续需要准备身份证,户口本......”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似乎没有记下自己说的什么时,张勤立即拿出笔和纸,将该办事项所需用的证件一一写下来,并一再嘱咐老人不要遗漏下什么证件,否则又要跑冤枉路。关切的语气,温暖的微笑,进门就给老人倒水,出门搀扶相送,这些细小的举动让人不禁为张勤的耐心、亲和所感染。

  记者观察发现,不仅对老人,张勤对每个前来办事的居民都是笑脸相迎、耐心解答。连续忙碌了半个多小时,她终于有时间端起那个水已凉透的水杯,猛喝了两口,笑着对记者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忙起来根本没有时间。”

  张勤告诉记者,2002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社区工作。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工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麻烦,尤其碰到一些蛮不讲理的人,明明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但还是受到无端的指责。面对这样的人,张勤的处理方式是:首先为他们端上一杯热水,再慢慢和他们聊天,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慢慢地发脾气的人冷静下来也明白自己错了,一来二去,张勤和他们反倒成了朋友。

  采访中,社区居民都夸赞张勤可谓人如其名,手勤、腿勤、口勤,整天闲不住,谁家有困难,她就及时赶到,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

  当日上午10时,忙完手头的事情,张勤又准备着走访困难户,征得张勤同意后,记者随同前往。走访中,记者看到,居民无论是提建议的还是反映困难、问题的,张勤都会认真倾听,并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里。

  张勤告诉记者,社区每名干部手中都有这样一本“民情日记”,上面所要记录的就是社区干部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了解或受理居民反映的情况,将居民的困难和需要办理的事情记录在上面,并及时予以解决,遇到解决不了的,就整理出来上报上级部门解决处理。

【社区民情日记简报】相关文章:

民情日记简报11-17

社区民情日记11-16

巡查社区民情日记09-21

社区民情日记简短09-05

社区民情日记案例05-19

城镇社区民情日记05-18

社区植树民情日记05-18

社区帮扶民情日记08-30

新东社区民情日记05-15